张弥曼:万般精彩的古生物学家

2019-03-15 15:06:49

 

        2018年2月27日,张弥曼院士在办公室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她刚刚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2月22日,在巴黎颁授的这一奖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欧莱雅基金会1998年设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为科学进步做出卓越贡献的女性。82岁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弥曼今年获此殊荣。“她开创性的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颁奖词如此评价张弥曼。

张弥曼院士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在有限的时间里追寻远古的生命

        张弥曼,1936年出生于南京,从小的理想是当医生。但由于当时中国正在朝工业化迈进,国家号召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地质学科,于是,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

 

        此后的几十年中,张弥曼全身心地扑在这个对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学科上。年轻时,她每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全国各地寻找化石,常常是一个人一根扁担挑着被子、锤子、化石纸、胶水,跋涉在荒山野岭间,身上的行囊最重时达到35公斤,还要走20公里的山路。外出考察,她有时就睡在农家或村里祠堂的戏台上,在外长期无法洗澡,回家时身上长了不少虱子。她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衣服和被单都扔到大锅中煮沸。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张弥曼从未退缩。她坚持自己修理化石,化石对她而言,蕴藏着巨大的吸引力。

 

        她做研究严谨缜密,说什么都能拿出证据。1980年,张弥曼前往国外学习,她带去了在云南曲靖早泥盆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杨氏鱼,采用连续磨片的方法(磨片的标本是刘玉海采集的),制出了蜡质模型,发现老师认为应归入总鳍鱼类的杨氏鱼没有内鼻孔,也没有颅中关节。这个结论与老师的看法相左,引起他的不悦。但张弥曼认为,必须根据事实说话。她认为,当时的连续磨片法比现在的CT扫描仔细,但十分费时,而且会损失标本。连续磨片,就是拿一块化石磨掉薄薄的一层,放在显微镜下画一个切面图,再磨掉一小层,再画一个切面,直到整块化石磨完为止,一个2.8厘米长的杨氏鱼的颅骨化石,张弥曼总共画了540多幅图,而一些复杂的图一张就要画十四五个小时。她在的一位同事说:“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所以当她说什么时,你就信。”

张弥曼院士(左一)早年与国外学者在野外做研究

可敬可爱的女科学家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颁奖现场,张弥曼用英文现场致辞,她不仅从容,还风趣,气度不凡。5分钟的演讲中出现了法语、英语、汉语、俄语、瑞典语,全程没有读稿子,也没有看小抄。节奏平稳,发音清晰,简短的发言赢得数次掌声,一举一动无不大方优雅。她先用法语开场,表达对东道国法国的尊重。然后在感谢自己早期导师时,分别用俄语和瑞典语读出他们的名字,细节之处更显感激之心。最后,她还特意感谢了女儿:“在她只有一个月大的时候,我把她交给了她的奶奶(外婆),当她再次跟我时,已是10岁了,但是她对此从未有任何抱怨。” 发表完获奖感言后,张院士直接走下台,最后居然连奖杯也忘了拿。这位科学家太可爱了,她淡薄名利,潜心科研,网上无数人为其点赞。

 

把学术“金矿”慷慨地给年轻人

        10多年前,张弥曼将自己做了很长时间的泥盆纪鱼类研究,交到了年轻人朱敏手上,自己则转向了新生代鱼类的研究。很快,在她的支持下,年轻人就有了成绩——2009年,朱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他的成果——梦幻鬼鱼。长着鲨鱼的棘刺、青鱼的脸颊、肺鱼的脑袋……这条原始鱼类的发现,改写了很多生物进化史上的推论,它“如梦幻般出现”,在国际古生物界不啻一声“惊雷”,引起了极大关注。2006年,张弥曼70岁之际,朱敏将自己当时的一项重要发现——晨晓弥曼鱼——献给了自己的老师。

 

        有一篇学生写张弥曼的小传,题目是“事业如山,名利如水”。恰如斯人——在各种奖项、论文中很少看到张弥曼的名字,但大家都明白她有多重要。张弥曼有一个朴素的认知:每个人的命运应由每个人自己决定。她曾破格将无大学学历但成绩优越的于小波收入门下,使他有机会拿到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也是她顶着压力,批准苗德岁延长留学期限,继续在芝加哥大学完成博士后学业……张弥曼唯才是举,为中国成为古生物研究的主力铺平了道路。“不久,世界各国顶尖的古生物学家都纷纷跑到中国来了。”

张弥曼院士荣获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

        张弥曼对古鱼类化石的研究,不仅为国内石油开采与古生物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005年秋天,世界各国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云集美国,出席古脊椎动物学会第65届年会,同时表彰一位科学家对该学科所作的杰出贡献。这位科学家就是张弥曼,迄今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在这类国际学术会议上获此殊荣。

 

        “她的工作,帮助澄清了生存在四亿年前的海洋里的鱼类和由其演化而来的呼吸空气的陆生动物之间的联系。多年来的工作,她在把鲜为人知的中国鱼化石引起科学界的关注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国外专家对她的评价。

 

        2016年,古脊椎动物学会在美国盐湖城授予张弥曼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当张弥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张弥曼用字正腔圆的牛津英语做了简短风趣的答谢致辞,频频引起台下的掌声与笑声。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如今科学家中女性比例仅为28%;自1901年设立以来,只有3%的诺贝尔科学奖颁发给了女性。像屠呦呦、张弥曼这样的女性,能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打破天花板,取得世界级辉煌成就,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事了!

 

        在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中,优雅的张弥曼一生首次化妆,她娓娓动听地朗诵:“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并以此献给所有奋斗中的女性。

 

        2018年5月9日上午,古脊椎所党委邀请张弥曼院士为全体党员和职工作了题为《我们身边的楷模——古脊椎所的半边天》的精彩报告。

 

        张院士表示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离不开研究所突出的成绩和祖国的强大。她十分谦虚地说:“作为中国人能为祖国取得一点荣誉,我特别开心。”

 

        张院士充满深情地回忆和介绍了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古脊椎所老中青几代女科学工作者的突出工作,展示了的大量珍贵照片,分享了女科学工作者迎难而上、巾帼不让须眉的科研精神。她还以“伍氏献文鱼”为例介绍了她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鱼化石的研究工作,一个个科研故事背后都包涵着深刻的学术思想、严谨的科研方法和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科学精神,她告诉大家:当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时,研究思路及方法很重要,只有坚持做,细心做,才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

 

        张弥曼,是中国女性万般精彩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