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钊:跨越时空 对话化石

2019-03-11 11:31:33

 

        王钊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技术室的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野外发掘、化石修理、模型制作等技术工作。他修理或复制了包括:南京汤山人头骨、贵州龙鱼头骨、西藏鲤科鱼类等大量珍贵化石标本。他修理的标本,许多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上,为古脊椎所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做出了贡献。2013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王钊所在的技术室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雇佣了一批民工在周口店进行发掘工作,并从中选拔了一些好学肯干的有志青年留下长期从事化石修理等工作,就此逐步产生出了专业的化石修复方面的技术队伍。改革开放后,所里多次派遣技术人员到国外与同行进行交流,使得技术水平与国际逐步接轨直至超越。岁月的沉积、时间的打磨,修理技术的传承使得这支技术团队人人都是修复高手。他们每年承担野外发掘任务达50余人次,时长合计1000余天,修复大小化石近200余批次,还肩负着样品采集,野外摄影等各项工作。

 

        今天,王钊将为大家讲述一段他和张先生与鱼化石的故事。

 

        鱼小胖:学名伍氏献文鱼, 归属鲤科裂腹鱼亚科。生活在距今300多万年的青海鸭湖上新世中晚期的狮子沟组。它超级粗大的骨头见证了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和柴达木盆地的持续干旱。有关“故事”已于2008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网络版上发表。

 

        张先生(张弥曼): 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从事比较形态学、古鱼类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的研究。她多次获奖,最近获得“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殊荣。

 

        2006年秋,一缕阳光不知何时照射到王钊的脸上,炫目的阳光将其晃醒。他下意识用手遮挡住眼睛,从指缝间向外望去,只见一轮红日徐徐升起。正发着呆,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它是谁?它长什么样子?此时头脑顿感清醒,睡意全无。用力伸了个懒腰,起床!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坐班车来到单位,站在工作台旁望着静静躺在上面的“皮劳克”(俄语перог的音译,是将化石包裹在石膏中,避免化石损坏。自50年代中苏考察队后沿用至今),是谁躲藏在里面?王钊一无所知。只晓得是青藏野外科考队当年夏时在青海鸭湖找到的。在它身上承载着古生物工作者的艰辛和汗水。

 

        “你是谁?”它没有丝毫反应。王钊心想:“你不说没关系,那就让我动手破译吧”。锤子、錾子、剔针、风刻笔、洗耳球......十八般兵器都摆上了桌。本想震慑一下它,但它仍无动于衷,没有一点妥协的意思。“你再不说那真的就要抽丝剥茧了”。随着气泵启动的轰鸣声,风刻笔也逐渐嗡嗡作响。王钊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剥去表面的岩石,岩石碎屑在眼前飞舞四溅,灰尘顿时笼罩在工作台周围。经过几天的工作,王钊正逐渐向揭晓它的真面目靠拢。

王钊在工作中

        王钊双目凝视着“皮劳克”,一边用手中的剔针仔细的剔除围岩,一边用洗耳球吹去落在它身上时代留下的尘埃。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一排与围岩颜色迥异的小圆点露了出来,两边大中间小。这是什么?一个疑问悠然而生。兴奋、好奇驱使他更加努力寻求答案,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随着另一段骨头的露出,使他更加兴奋。暴露出来的是一小段双凹形的椎体,再联想之前发现的那排小圆点,他恍然大悟,这里面是条鱼!那排小圆点是鱼尾鳍的断面。“以后我就叫你鱼小胖吧?沉默,就表示你同意喽”。通过仔细观察尾鳍与椎体的相对位置,王钊又泄了气,“鱼小胖,你的头哪去了?怪不得不管什么问你,都没回音”。

 

        随着进一步的修理,尾鳍、脊椎、肋骨、肌间骨……一根根粗大的骨头逐一显露出来。前面还有一小块围岩没探寻到,捅捅看,好奇心驱使王钊继续向前修理。修着修着露出一块表面光滑略带弧形的骨片,经验告诉他这可能是头上的鳃盖骨。此时此刻,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一点点修理着。头,近乎完整的头骨。“鱼小胖啊鱼小胖,幸亏你稍稍低下了头,只是头顶及头后受了点伤,否则,你就要掉脑袋了”。

 

        鱼小胖终于开口了,用略带虚弱的声音焦急地对王钊说:“救救我的亲人吧!它们就埋在我的旁边,求求你了!”。鱼小胖的哀求使王钊加快了修理速度,快马加鞭地把其它部分修理了出来。真惨!另外两条鱼除了躯干的一部分还连接在一起之外,其它骨头则凌乱散落在四周。骨骼比鱼小胖的还要粗壮的多。看到此情此景,他向鱼小胖提出了个问题:“你们的骨骼长得这么粗壮,而且一根紧挨着一根,肌肉长在哪里?肌肉能承受骨骼的重量,带动骨骼运动吗?”。此时的鱼小胖伤心过度已经不愿意更多的跟王钊交流了。

 

王钊(右)与张弥漫院士

        接下来的工作交到了张先生的手中。每每见到张先生,她总是和颜悦色面带微笑,就像是和蔼可亲的邻家阿婆。虽然当年已近7旬,依然在科研一线孜孜不倦地工作。丰富的经验使她成为古生物领域知名的“相面”和“读心术”的高手。任何化石摆在她的面前,她都能从中挖掘出蕴藏已久、埋藏隐蔽的奥秘。

 

        将鱼小胖交给张先生后,王钊投入到其它的工作中。经过一段时间,已将它渐渐淡忘。再次见到张先生时,她提起鱼小胖,并给王钊讲述了“交流”结果:随着青藏高原的不断隆升,水源供给慢慢减少。柴达木盆地的持续干旱,使得湖水的蒸发远大于补给。湖水中碳酸钙和硫酸钙的浓度逐渐上升。鸭湖的环境变的极端恶劣。在如此高钙的环境中,随着年岁的增长,它们的骨骼不断增生,变得异常粗大,甚至连能长肌肉的地方都很少了……王钊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3百万年前,看到鱼小胖在近似干涸的、饱含钙离子的苦咸水湖中,扭动着笨拙的身躯在挣扎,顽强地生活着。

 

        又一天的忙碌工作结束了。回家的路上,王钊深深地感受到自己付出辛劳完成的工作,竟能使张先生解读出如此多的古鱼类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等领域的讯息,倍感骄傲。想到所从事的工作意义伟大不凡,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