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法理事长在北京市密云区“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公益活动暨《地球大视野》科普图书捐赠仪式上的致词

2016-11-30 15:38:55

在北京市密云区“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公益活动

暨《地球大视野》科普图书捐赠仪式上的致词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陶庆法

(2016年11月29日)

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北京密云,在具有悠久教学历史的密云区第二小学,举行“防治地质灾害建设美好家园”公益活动暨《地球大视野》科普图书捐赠仪式,这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和密云区教委共同举办的一次社会公益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及密云分局、密云区教委和第二小学等单位和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向参加今天捐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也借此机会,向社会各界多年来对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由国土资源部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本基金会的宗旨是:协助政府,动员社会力量,促进中国古生物化石与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升全民保护意识和科学素质。其业务范围是: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专项任务,开展有利于古生物化石与地质环境保护、防治地质灾害等各类公益活动。

        这次捐赠的《地球大视野》科普图书300套1800册、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110套330张,用于支持密云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和防灾减灾活动。这套“地球大视野”丛书:分别包括《谈天说地》、《健康寻源》、《探识地球》、《水的警示》、《分享海洋》、《珠宝奥秘》5本书,地质灾害灾害防灾避险宣传画之滑坡、崩塌、泥石流。重点介绍的是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以及与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资源、环境与健康以及防灾减灾等相关基础知识。

        开展古生物化石与地球科学科普图书的出版、推广行动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一项长期任务。其主要目的:一是宣传地学科普知识,增进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地质环境和化石等资源、环境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树立保护地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化石等自然遗产和资源的意识,树立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意识,增强热爱和保护地球、保护地质环境、保护化石等自然遗产的自觉性,激发人们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激情。二是引导和激发中小学生爱学习、多读书的兴趣,进一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通过地学科普图书,介绍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的沧海桑田的演变历史,展现风云变幻、气象万千的自然地理地质奇观,讲述从生命起源、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从猿到人的生物进化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导学生们从小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学习”的宏大志向。三是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到保护化石、保护地球、防治地质灾害的公益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为保护化石、保护地球、防范地质灾害贡献一份爱心和力量。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地层层位、确定地质年代、研究地球演变、生物起源和进化问题。化石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重要的科学依据,化石也是人类审视自我、认识社会、探索真理的重要的实物证据。如我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已成为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科学依据。1929年12月2日,中国地质学和考古学家在位于北京市西南郊房山区周口龙骨山,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消息的公布,震动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骨已经问世,但这些发现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并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即使在持进化论的学者当中,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和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现在研究表明,人类进化经历了从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到智人的四个阶段,北京猿人处于第三阶段即直立人阶段,距今大约70万年前至20万年前。北京猿人大约在7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生活了近5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因气候原因绝种。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明确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为此,991年,北京人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0年,在密云溪翁庄黄坨子山坡石灰岩洞穴堆积物中发现了一批古动物化石,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为狗獾、缩鼬、三门马、犀、肿骨鹿等哺乳动物的骨骼,与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时代大致相同,反映出当时密云地区有着与周口店相近的适宜人类生活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

        这次活动,也是我会实施北京市社会建设地质灾害应急救助公益项目的具体行动。密云地处燕山山地与华北平原交接地带,群山环绕,峰峦起伏,绿水青山与长城交相辉映,是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休闲之都”。但密云也是洪涝、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相对多发的地区。密云的西北部、东部分别是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全区有12个镇存在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密云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发生在北京的2012年“7·21”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大家应该记忆犹新。这次暴雨造成了79人遇难、房屋倒塌1万余间、经济损失116.4亿元。“7·21”灾害教训异常深刻。作为一个首都城市北京,既不临海,也不靠近大江大河,一次降雨造成如此惨重损失,显得很不寻常,也可以说在全世界的首都城市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客观上说,政府各有关部门在应对这次特大暴雨方面不能说不重视,气象部门8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气象和国土资源部门一天连发了6次预警,从蓝色预警到黄色、橙色预警,层层升级,防汛部门在78个泵站、56个下沉式桥区备勤,1000余名安全员在重点区域巡查疏导……。可见,7 月21日的北京并不缺乏应急措施,但依旧没有抵挡住暴雨的肆虐,没有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其原因,我认为:一是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二是应对能力低下,包括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和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我们今天的活动,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进一步提高防范地质灾害、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能力。防灾减灾,警钟长鸣;防灾减灾,从小学生抓起,从小学生做起。如何提高防灾意识,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呢?一是学习,多读书,从科普图书中了解和学习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二是经常组织防灾演练,从实战中学会和掌握防灾减灾技能。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啸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在海啸来临前的泰国普吉岛海滩上,一个年仅10岁的英国小女孩蒂莉·史密斯,根据在学校里学到的地理知识发现了海啸前兆,劝说父母和其他人离开了海滩,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这个前兆是什么呢?蒂利在海滩游玩时,突然发现海面上冒起了大量泡沫,就像啤酒表层的泡沫。她马上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播放有关夏威夷海啸灾难的纪录片,海啸到来前夏威夷附近海面也飘浮着泡沫。蒂利马上将这一情况告诉了家人及其他游客,很快,海滩上的100多名游客迅速离开了海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从而成功地躲过一劫。

        当天,这个海滩是普吉岛海岸上惟一没有死伤的地点,这个10岁小女孩用她的知识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了知识的重要性。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挽救生命,知识创造生命。

        因此,我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爱学习、多读书的激情,通过读书学习掌握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我还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能够动员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加入到“献爱心、做贡献”的活动中来,踊跃投入到保护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古生物化石、保护人类地球的事业中来,投入到防灾减灾的事业中来,为公益事业贡献一片爱心、承担一份责任。利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这个平台,募集资金、资助项目,聚星星之火,汇涓涓细流,聚集社会力量,推进古生物化石及地球科学的探索研究、科普、保护工程和防灾减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