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7 14:53:06
“工作需要我找化石,我没有任何理由不找。不懂的,我可以学。”8年前,从军20年的王锁柱因为这句承诺,走进了化石世界。
8年间,身为山西地质博物馆副馆长的王锁柱,从不满足于在博物馆的大楼做做一般的管理工作。而是为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竭尽全力。他带领着馆里的古生物勘查小分队,顶严寒、冒酷暑,翻山越岭,踏遍了山西的每一条沟沟坎坎,凡是化石可能产出的地方,都能留下他的足迹。他以军人独有的坚毅、刻苦、勤劳在工作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使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勘查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发掘有价值的化石标本近百件。其中他发现的化石接近百分之七十!镇馆之宝:山西鳄、王氏鳄,石千峰龙、肯氏兽、甲龙、剑龙、特暴龙等一大批珍贵的古生物化石都没有逃过他的“火眼金睛”。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倾注了王锁柱对山西化石保护工作的关注与热爱。
王锁柱(左一)与唐之路教授一起查看王氏鳄发现点
工作需要爱上找化石
2010年3月,山西地质博物馆因筹措建馆布展标本,特聘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唐治路来山西进行古生物勘查发掘的调研,在区域地质调查专家续世朝总工程师的陪同下,经过近一周的努力,他们发现了化石线索。消息传来,王锁柱随同王润福馆长当天直奔榆社发现点。到达现场后,王馆长说话间透露出考虑让王锁柱留下来一起发掘化石的意思,但又考虑到他是一名从军20多年的军转干部,没有地质工作经验,工作起来会有很多困难。王锁柱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任务。就这样,在二位老师的指导帮助下,加之他勤奋好学,很快就入了门,从认识化石到熟悉地层,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探寻。第三天,第一个肯氏兽头骨化石便被他发现了。这一惊奇的发现使大家激动万分,也坚定了他发掘化石的决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王锁柱发现的王氏鳄
三叠纪寻宝巧遇山西鳄
2010年的5月,山西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勘查项目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后,王锁柱为队长的古生物勘查发掘小分队从太原出发,一路向榆社、武乡方向而去。几天下来,尽管大家费了很大的功夫,但收获甚微,焦虑与烦躁困扰着王锁柱。5月31日,榆社云竹巴掌沟,一场大雨过后,天边的彩虹很绚丽。王锁柱拄着捡来的树枝沿着泥泞的山坡陡坎搜索前进。少了早夏的干热,雨后的凉爽,也未能使他沉重的脚步变得轻松。一不小心,他踩了陡坡上雨后的苔藓滑倒了,但瞬间,他犀利的眼睛发现被大雨冲刷的地层上出露的是“化石碎屑”。他兴奋的从地上爬起来沿着碎屑滑落的地方往上找,“是从这儿掉下去的”。接着,他又发现埋藏点右边不到一米的地方又有一块形似蛋皮的东西。他用小锤细心的挖、用刷子慢慢的刷,“好像是头骨”,这就是后来被博物馆野外编号为No.001的肯氏兽整体化石。后来发掘时著名专家董枝明告诉大家:“这种原生层位的完整个体是很难形成和找到的,要整体打包,将来你们的博物馆可以以‘原生态’形式展出”。现在,这具完整的肯氏兽化石正侧卧在展厅内供公众参观。
6月,小分队头顶骄阳再次来到榆社县西庄村庙沟。18日,往常一样,大家进入勘查区域进行寻片划分。大家还在观察路线的功夫,王锁柱已跳入山沟不见了身影。别看他那会已年近50岁,但军人出身使他具有一般人少有的机灵与韧劲,不一会儿就有了新的发现,不同的是这个点暴露的化石骨骼比较小,而且有点像食肉类动物。这便是现在展示的10多条群居一起保存最完整的又一镇馆之宝——择义王氏鳄。
如果说王氏鳄的发现是辛勤付出的收获,那么山西鳄的发现则是责任与执着的巧合。2010年8月,王锁柱、续世朝驱车在沿黄公路前往吉县一带进行化石点勘查。当汽车拐入通往吉县县城的盘山公路弯时,两边发育的三叠纪地层使他极为兴奋。王锁柱已不由自主地习惯于,只要有出露的化石地层,就会不停地双眼“扫描”。只听他大喊一声:“停车”,司机急忙刹车,他跳下车拿起地质锤就直奔后方,在距离停车点不到20米的地方,他一眼便盯住公路冲沟旁形似“糖葫芦串儿”的椎体化石。就这样,镇馆之宝——山西山西鳄重获新生。
王锁柱组织发掘剑龙
白垩纪找龙收获新属种
2011年,在收获了大量中国肯氏兽动物群化石的基础上,王锁柱他们又把目标瞄准了山西北部白垩纪的恐龙化石群。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他们先后在大同市天镇县、左云县发掘恐龙化石点多达十余处。王锁柱自己发现了甲龙、剑龙、古角龙、特暴龙等一批新属种,其中在天镇发掘的甲龙装架达8条之多。
2015年他在保德二叠纪地层又发现了大批锯齿龙类化石,发掘打“皮劳克”近150吨。
王锁柱发现的化石,丰富了博物馆的展陈,而且为山西的古生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山西鳄、王氏鳄及二叠纪锯齿龙类的发现,对前人研究材料的短缺进行了全面的补充。山西山西鳄经加拿大自然博物馆吴肖春先生研究证实,其头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头骨,具有两个眶前孔,及间椎体,是基干主龙类引鳄科的一个成员。该研究成果于2013在地质学报英文版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同和引用。王氏鳄、锯齿龙类化石材料其数量之多及保存的完整性更是无处可比,目前与吴肖春先生合作的剑龙类、暴龙类、角龙类等新材料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王锁柱在野外找化石
勤奋 使他与化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眸山西地质博物馆丰富多彩的古生物展厅,让王锁柱引以为豪的是他亲自发现和发掘的那一件件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有人说他是运气好,也有人说他和化石有缘,但他相信勤能生缘。因为他的付出是常人体会不到的。为了寻找到一点点化石线索,他每天行走好几十公里,漫山遍野不知道要爬多少个坡跨多少条沟,饿了啃几块饼干、渴了喝几口凉开水,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脖子、胳膊上晒脱了皮、脚上布满了血泡、浑身到处是划痕,但从不叫苦。他身为副馆长但从不把自己当领导,在发掘化石中,挖土、打包、装车他样样抢着干,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亲自组织指挥了博物馆所有化石点的发掘工作。但王锁柱谦虚地说:“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没有唐治路、续世朝等专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不可能发现那么多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