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贾跃明
(2025年10月12日)
尊敬的单义副省长、徐星院士、王军理事长、颜武市长,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同仁朋友:
大家上午好!
金秋十月,诗情画意。今天,咱们来自全国各地化石保护界和古生物学领域的三百多位代表,齐聚在这片被誉为“第一朵花绽放、第一只鸟起飞”的神奇之地——辽宁朝阳-三燕古都,共同开启“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的序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向远道而来的各位宾朋表示最热烈欢迎!向为本次会议给予大力支持的辽宁省政府和自然资源厅、朝阳市委市政府、中国古生物学会,以及各承办、协办单位,致以最诚挚感谢!
下面,我愿围绕会议主题,分享三方面的思考与体会。
一、筑基固本,谱写化石保护的中国篇章
十五载砥砺奋进,自国务院《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化石保护事业实现了从分散管理到系统治理的历史性跨越。我们逐步构建起覆盖调查、鉴定、收藏、科研、科普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的管理网络,法治基础不断夯实,保护合力持续增强。
在这一进程中,辽宁特别是朝阳市作出了卓越贡献。朝阳作为热河生物群化石资源的核心富集区,不仅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科研圣地,更是全国化石保护与创新利用的先行区。多年来探索形成了“保护+研究+科普+文旅”深度融合的“朝阳模式”,打造出化石保护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典范。自贡、诸城、云阳等地也各展所长、勇于实践,共同书写了保护与发展双赢的生动篇章。这些成就不仅凝结着中国智慧,也为全球化石保护贡献了宝贵经验。
二、创新引领,开启融合发展新格局
基金会始终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推动“保护、研究、科普、利用”四位一体协同发展。
体系化保护扎实推进。我们支持山西阳泉保护方案落地,协调推进内蒙古乌达等化石产区的联合保护,推动五省区强化化石综合检查与执法,构建起跨区域的法治屏障。
科研创新成果丰硕。从北方重要恐龙足迹组合的新发现,到巢湖龙研究60周年的国际交流,我国古生物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科技赋能成效显著。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正深度融入化石保护工作。我们正加快建设国家化石标本数据库,探索应用区块链溯源技术,推动化石保护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国际交流合作展现新貌。常州国际恐龙节、嘉荫化石保护论坛、远安“化石保护第一村”等案例,彰显出中国化石保护的开放姿态与创新活力。辽宁特别是朝阳,始终站在中外化石科研与文化交流的前沿,为提升中国古生物学的国际话语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共创未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围绕以下五大方向持续发力,推动化石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化石保护的系统性和效能;
二是深化科研合作,力争在化石保护、产地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实现新突破;
三是促进科学利用,推广“化石文化+乡村振兴”等惠民模式,让保护成果惠及于民;
四是拓展国际合作,增强我国在全球化石保护与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五是创新科普教育,推动化石知识进校园、进社区,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的种子。
在此,我们对辽宁特别是朝阳寄予更深沉的期待——希望朝阳继续发挥“化石之都”和“化石保护示范基地”的典型引领作用,在法治建设、科技融合、国际交流、文旅赋能等方面大胆探索、走在前列,为全国乃至全球化石保护提供更多“朝阳经验”。
各位朋友,
化石是大地写就的史诗,是时光雕刻的瑰宝。让我们继续秉持“讲好化石故事,促进科学利用”的宗旨,坚守使命、凝聚合力,共同推进化石“保护—研究—科普—利用”四维升级!
守护亿万年自然印记,共创人与自然和谐未来,是我们共同的使命。让我们携手努力,让沉睡的化石“活”起来,让珍贵的遗产“火”起来,让科学的种子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满载而归!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