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8 14:56:39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最早发现于1999年7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和研究,于2002年12月在美国权威的《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第四期中发表《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九具恐龙化石为“黄氏河源龙”。黄氏河源龙属兽脚亚目手盗龙类窃蛋龙科,是窃蛋龙科新属新种。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的年代为距今70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其身长约2-3米,体重约200斤;头颅骨缺乏牙齿,其喙部是两个尖锐的骨质尖角,强而有力,具备牙齿的功能,可以敲碎骨头;口鼻部短而上下高,头上有一个高耸的骨质头冠;“手臂”和“手指”很短,“拇指”退化;身上有羽毛;善于捕猎蜥蜴、小型哺乳动物。其中,河源恐龙博物馆馆藏的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共有3具恐龙骨骼个体互相缠绕,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国家一级文物。
黄氏河源龙是一个既保留了小型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它的发现不但进一步提供了窃蛋龙类发现于蒙古戈壁滩之外的首次确凿证据,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
河源市博物馆通过对黄氏河源龙副型标本修复装架,科学复原了其形象。
黄氏河源龙正型标本
黄氏河源龙前肢
黄氏河源龙后爪
黄氏河源龙骨骼化石修复装架模型
黄氏河源龙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