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原)矿物与宝石科学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式 致辞
贾跃明(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2025年5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专家、同仁和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荷风送芳菲,花草正怡人。在这美好的初夏时节,很高兴也非常荣幸与各位相聚太原,共赴矿物与宝石的科学文化之约。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对中国(太原)矿物与宝石科学文化国际研讨会顺利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向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以及拨冗莅临的领导、专家、同仁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欢迎和感谢!
放眼生欢喜,一下子能够见到这么多新朋老友。借此机会,我与大家分享三点感怀和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围绕矿物与宝石,共谱科学文化华章
刚才,我们简约而隆重地举行了“矿饰奇缘一一宝石的前世今生”主题展正式开展议式,由此也揭开了本次国际研讨会的精彩序幕。主题展与研讨会相互映衬,恰如演奏着一曲自然与人文的交响乐。此时此刻,我们会领略到矿物与宝石科学文化的四重美妙意境:
一是自然之美——来自全球各地的原始矿物以亿万年时空历程与地质史诗,诠释着物质世界的本真之美;
二是创作之韵——珠宝设计者与雕刻师将矿物琢磨淬炼成闪耀灿烂艺术的宝石,顷诉着人类审美的永恒追求和响往;
三是探索之魂——科技发展日臻揭示着地质演化与作用过程乃至元素迁移、聚合的奥秘,展现出科学研究与突破的无穷魅力;
四是思想之光——矿物与宝石领域的跨学科对话碰撞出文明交融的理性光芒与智慧火花。
毋庸置疑,这不仅是展览与研讨的巧遇,更是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深度共鸣。
二、多维透视矿物与宝石的文明密码
当我们将矿物与宝石置于人类文明长河中审视时,即会发现其承载着超越物理属性的多维度深层价值:
(一)科学价值:从晶体结构理论到矿床成因学说,矿物学始终推动着地球科学不断发展进步;
(二)美学价值:祖母绿的深邃、自然金的璀璨,构筑着跨越历史与文化的审美共同体;
(三)哲学价值:《山海经》记述的"珉玉之山",彰显人类祖先对大自然宝藏的敬畏与思考;
(四)神学价值:红宝石被称为"基督之血",紫水晶则象征神圣守护,矿物宝石默然地诠释并见证信仰与物质的交融;
(五)文学价值:从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到莎士比亚咏叹的宝石传奇,矿物与宝石始终是文艺创作的缪斯。
这种多维价值体系,正是连接古今中外文明互鉴的精神纽带,更是升华人们生活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物质载体。
三、深化国际合作,构建科学文化共同体
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姿态更为宏阔视野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第一,回应公众期待
调查表明,全球78%的民众对矿物宝石充满好奇,但科学认知度却不足35%。这要求我们既要讲清"为什么璀璨"的科学道理,更需传递"如何科学收藏"的实践智慧。
第二,凝聚价值共识
作为无国界的文化符号,矿物宝石蕴含着全人类对唯美的追寻、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尊崇。这种普世价值理应超越地理阻碍和文明隔阂,在科研伦理、科普传播、青年培养等领域达成深度共识。
第三,打造合作平台
应努力建立常态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围绕矿物与宝石科学文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跨学科探索研究,并通过创建线上虚拟博物馆联盟,实现全球珍稀矿物与宝石的数字化共享,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推动建立国际矿物与宝石科普标准体系,从而惠及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此,我不禁要高度赞赏山西自然博物馆所起到的良好带头、示范作用,更由衷敬佩山西省自然资源厅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胆略魄力。
各位同仁和朋友:
从太原晋祠的青铜器矿物颜料,到古罗马琥珀之路的贸易航旅,人类文明史始终闪耀着矿物宝石的深邃灵光。让我们以此次研讨会为新起点,共同绘就矿物与宝石科学文化的未来图景;让实验室的显微镜与博物馆的聚光灯相映成趣;让科学家的工作台与设计师的绘图板同频共振;让太原的晋商传奇与世界的矿晶文明合生共荣!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祝愿各位不虚此行,既收获知识之美、又尽享友谊之韵、更增添情感之悅!
谢谢大家!